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中华环保世纪行2022年宣传活动11月4日在北京市举行。活动主题为“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 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16家媒体对北京市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变化。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据悉,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从1993年起持续开展,为推动我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变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将近四个月的好天气,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PM2.5等四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其中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最优。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Ⅰ类至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75.2%,较2013年增加25.4个百分点;国、市考断面动态消除劣V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绿色低碳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较2017年分别累计下降19%、21%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北京深化“一微克”行动,坚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一天一天地去争取,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三轮PM2.5来源解析,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Ⅵ(B)排放标准,启用更加严格的“京6B”油品标准,从源头减少移动源排放。从修订产业目录到末端深度治理,全链条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实行扬尘治理综合监管新模式,下足“绣花”功夫,坚持“以克论净”,城市清洁程度明显提升。
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北京完成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监管,整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新凤河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工程案例。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超35亿立方米,市域内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河湖生态逐步复苏,黑鳍鳈、水毛茛等清洁指示水生动植物从山区扩展到平原河流。
以保障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底线,北京系统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深化耕地分类管理,切实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立污染地块“遥感监测+网格巡查+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强化受污染建设用地全过程环境管理,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三地齐心协力、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实现了“1+1+1>3”的效果。
据介绍,北京先后签订实施京津冀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信息共享、联动执法、联合应急等机制。北京连续五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冬奥蓝”“1微克蓝”等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签订实施两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上游“三区两市”建成保水共同体;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合作机制,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携手兑现“碳中和”的冬奥承诺,“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绿色“双奥之城”成为北京一张新名片。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南岸,西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其中总绿化面积约7.39平方公里。公园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近自然、留弹性、活文化”为设计理念,在原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等老工业遗址上打造近自然的森林景观和滨水空间,栽植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植物、近400公顷的地被花卉及水生植物,园内植物品种共计238种,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的雨洪区,设置蓄涝景观湖,有雨水收集、雨水回渗、雨水蓄滞、水质净化、雨水回用和雨水安全排放六大海绵措施体系,在形成水景的同时,逐步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通过群落的自然演替,形成野生动物栖息区、芦苇植物栖息区,吸引绿头鸭、斑嘴鸭、白鹭、苍鹭等野生动物。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动物的活动、迁移也被充分考虑到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绿地的连通性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关部门对此专门做了调研和规划,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建立了“大连接”,同时,为让动物动起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还将专门建设“动物廊道”,让动物们能“走亲访友”,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会有关部门获悉,北京市会认真履行立法和监督等职责,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刻、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推进完善污染防治类法规,北京打出了立法“组合拳”
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23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着力推动形成覆盖大气、水、土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法规体系,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规网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
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强化预防为主、源头减量、全程管控、污染担责的原则,建立信用管理和涉疫医疗废物特别防控机制,对违法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以防治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总要求,坚持首善标准,创新制度设计,健全防治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污染防治全过程管控措施。
北京制定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坚持生态优先和促进绿色发展“两手抓”,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角度,以法治方式推动践行“两山”理论,规定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生态保护红线分类管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
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重点完善了健全栖息地保护体系、严禁滥食、交易监管、危害预防、禁止擅自放生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法治保障。
开展节水条例立法,同步修改本市实施水法办法,紧扣首都超大城市水情,从取供用排的全过程健全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节水法律制度,条例将于年内制定出台,以节水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造福人民。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市会依法坚持和完善环境报告制度,将环保报告确定为“定期报告”事项,纳入监督常规议程,推动环境报告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报告以大气、水和土等环境状况为重点,同时针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丰富报告内容,本届以来,增加了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噪声、气候变化等内容。示范带动各区,指导16个区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实现了本市区域全覆盖。
市会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宏观层面,检查环境保这一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实施情况;主攻中观层面,检查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聚焦微观层面,检查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点面结合,多向发力,全面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落实。
在监督方面,新立法规以检促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在颁布实施后立即启动了执法检查,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在执法检查中带头宣律法规,突出检查、宣传、测验三结合,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0万余份,进一步拓展覆盖面、提升知晓度。利用“外脑资源”,引入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提高检查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让法律牙齿有力“咬合”,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移动源污染和水污染是跨区域防治的重点领域。京津冀三地以“小切口”立法为突破口,针对移动源污染问题,同步制定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成为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第一个项目,实现了核心条款、基本原则、关键举措上的协同一致。
三地人民代表大会同步表决通过,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步实施,实施后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共同赴三地进行联合调研,真正做到了立法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推动条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京津冀晋四地会在水污染防治法和条例执法检查,以及大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联合组织了跨省市协同调研,在推动京津冀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立法监督工作协同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参与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北京市会坚持全过程人民,持续扩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在立法和监督工作中,创新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担任市级领导职务的市代表率先垂范,市、区、乡镇代表深入基层宣律法规,带着问题清单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组织全市1.23万名代表,征求了24万余名市民群众和4170个单位的意见,有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共建绿色家园的共识。在节水条例立法过程中,组织全市1.4万名代表和7.6万名基层人民群众参加,提出了7556条意见建议,为提高节水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合法性、逻辑性送来了“源头活水”。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过程中,组织全市13227名代表参与了三个轮次的“身边”“周边”和“路边”垃圾分类情况检查,覆盖了全市16区333个街乡镇的近8000个小区村庄和11302个公共场所,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清单交给属地,形成了边检查、边整改、边推动落实的工作闭环,96.8%的代表反馈小区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增强了监督刚性,推动了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使共商共建共享绿色环境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北京市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市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美体育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绿色获得感,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筑牢绿色根基,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2年宣传活动11月4日在北京市举行。活动主题为“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 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16家媒体对北京市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变化。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据悉,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从1993年起持续开展,为推动我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完美体育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变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将近四个月的好天气,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PM2.5等四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其中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最优。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Ⅰ类至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75.2%,较2013年增加25.4个百分点;国、市考断面动态消除劣V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绿色低碳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较2017年分别累计下降19%、21%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北京深化“一微克”行动,坚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一天一天地去争取,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三轮PM2.5来源解析,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Ⅵ(B)排放标准,启用更加严格的“京6B”油品标准,从源头减少移动源排放。从修订产业目录到末端深度治理,全链条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实行扬尘治理综合监管新模式,下足“绣花”功夫,坚持“以克论净”,城市清洁程度明显提升。
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北京完成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监管,整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新凤河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工程案例。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超35亿立方米,市域内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河湖生态逐步复苏,黑鳍鳈、水毛茛等清洁指示水生动植物从山区扩展到平原河流。
以保障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底线,北京系统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深化耕地分类管理,切实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立污染地块“遥感监测+网格巡查+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强化受污染建设用地全过程环境管理,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三地齐心协力、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实现了“1+1+1>3”的效果。
据介绍,北京先后签订实施京津冀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信息共享、联动执法、联合应急等机制。北京连续五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冬奥蓝”“1微克蓝”等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签订实施两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上游“三区两市”建成保水共同体;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合作机制,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携手兑现“碳中和”的冬奥承诺,“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绿色“双奥之城”成为北京一张新名片。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南岸,西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其中总绿化面积约7.39平方公里。公园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近自然、留弹性、活文化”为设计理念,在原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等老工业遗址上打造近自然的森林景观和滨水空间,栽植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植物、近400公顷的地被花卉及水生植物,园内植物品种共计238种,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的雨洪区,设置蓄涝景观湖,有雨水收集、雨水回渗、雨水蓄滞、水质净化、雨水回用和雨水安全排放六大海绵措施体系,在形成水景的同时,逐步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通过群落的自然演替,形成野生动物栖息区、芦苇植物栖息区,吸引绿头鸭、斑嘴鸭、白鹭、苍鹭等野生动物。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动物的活动、迁移也被充分考虑到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绿地的连通性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关部门对此专门做了调研和规划,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建立了“大连接”,同时,为让动物动起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还将专门建设“动物廊道”,让动物们能“走亲访友”,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会有关部门获悉,北京市会认真履行立法和监督等职责,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刻、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推进完善污染防治类法规,北京打出了立法“组合拳”
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23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着力推动形成覆盖大气、水、土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法规体系,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规网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
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强化预防为主、源头减量、全程管控、污染担责的原则,建立信用管理和涉疫医疗废物特别防控机制,对违法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以防治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总要求,坚持首善标准,创新制度设计,健全防治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污染防治全过程管控措施。
北京制定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坚持生态优先和促进绿色发展“两手抓”,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角度,以法治方式推动践行“两山”理论,规定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生态保护红线分类管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
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重点完善了健全栖息地保护体系、严禁滥食、交易监管、危害预防、禁止擅自放生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法治保障。
开展节水条例立法,同步修改本市实施水法办法,紧扣首都超大城市水情,从取供用排的全过程健全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节水法律制度,条例将于年内制定出台,以节水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造福人民。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市会依法坚持和完善环境报告制度,将环保报告确定为“定期报告”事项,纳入监督常规议程,推动环境报告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报告以大气、水和土等环境状况为重点,同时针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丰富报告内容,本届以来,增加了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噪声、气候变化等内容。示范带动各区,指导16个区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实现了本市区域全覆盖。
市会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宏观层面,检查环境保这一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实施情况;主攻中观层面,检查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聚焦微观层面,检查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点面结合,多向发力,全面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落实。
在监督方面,新立法规以检促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在颁布实施后立即启动了执法检查,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在执法检查中带头宣律法规,突出检查、宣传、测验三结合,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0万余份,进一步拓展覆盖面、提升知晓度。利用“外脑资源”,引入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提高检查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让法律牙齿有力“咬合”,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移动源污染和水污染是跨区域防治的重点领域。京津冀三地以“小切口”立法为突破口,针对移动源污染问题,同步制定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成为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第一个项目,实现了核心条款、基本原则、关键举措上的协同一致。
三地人民代表大会同步表决通过,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步实施,实施后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共同赴三地进行联合调研,真正做到了立法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推动条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京津冀晋四地会在水污染防治法和条例执法检查,以及大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联合组织了跨省市协同调研,在推动京津冀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立法监督工作协同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参与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北京市会坚持全过程人民,持续扩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在立法和监督工作中,创新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担任市级领导职务的市代表率先垂范,市、区、乡镇代表深入基层宣律法规,带着问题清单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组织全市1.23万名代表,征求了24万余名市民群众和4170个单位的意见,有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完美体育共建绿色家园的共识。在节水条例立法过程中,组织全市1.4万名代表和7.6万名基层人民群众参加,提出了7556条意见建议,为提高节水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合法性、逻辑性送来了“源头活水”。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过程中,组织全市13227名代表参与了三个轮次的“身边”“周边”和“路边”垃圾分类情况检查,覆盖了全市16区333个街乡镇的近8000个小区村庄和11302个公共场所,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清单交给属地,形成了边检查、边整改、边推动落实的工作闭环,96.8%的代表反馈小区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增强了监督刚性,推动了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使共商共建共享绿色环境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北京市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市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绿色获得感,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筑牢绿色根基,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